close

P18.「就是它!這就是今天對話的開端」

我是否願意用這個態度來看待每一次與孩子的親密互動。

昨晚回到家,老婆說阿寶(我大兒子)等我回來要去逛夜市等很久了!

他開心的一看到我就抱著我(天呀!整個汗臭味),開心地跟我說,爸爸我們去逛夜市吧!

內心其實想帶孩子去的,我一直以說到做到的身教為做爸爸的要求,

但考量時間已經快九點了,加上外面微飄小雨,ㄧ時就打消念頭,

但阿寶仍使出盧小小神功,不斷地唸咒語說「爸爸我想去逛夜市」,

在半推半就之下,我改帶他們去旁邊的公園走走,但阿寶仍不放棄...

 

回到家中轉移他的注意力之後他也就取消這個念頭了,

不過我想下次他還是會一樣,因為我沒有把握這機會跟他好好溝通,

感謝今天書上提的方式,下次有遇到一定要好好來運用

我會試著問他

【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個能了解爸爸的苦衷,成為懂事的小孩?

還是不管狀況如何執意要做自己想要的事?

你要選哪一個?】

希望七歲大的他聽得懂。

 

p27.鼓勵小孩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比告訴他們如何去做更有成效!

書中提到他們猶太密教的傳統卡巴拉,將意願分為內外與外在兩種,

釐清兩者的區別就是【我們要的】與【真正想要的】。

外在意願是社會壓力的結果,而內在意願是不管任何外在影響,是自己個人的決定。

 

身為家長一定常會遇到孩子在外用餐的表現,

當小孩做出不合禮儀的舉動(玩餐具、敲出聲音、或是玩食物弄髒衣服),你是大聲嚇阻?還是靜下來跟他個別談話?

小孩其實很清楚的,他會停下來可能是被妳的嚇阻嚇到,更知道你是因為外在的意願(在乎別人的眼光)而做的,過沒多久可能又發生一樣的事情。

而靜下來跟他個別談話,說出自己內在的聲音,並告知如何分辨正確與錯誤的事,如此才能創造孩子內在的意願,幫助他做真正想要的事。

外在的嚇阻或許立即見效,甚至讓自己有一種【讓別人感覺自己是個有威嚴的父母】的錯覺,但小孩最終收到的是不明究理的挫折、恐懼與再犯。

 

如同書上所說:規範不是不可以有,但它無法培養品格!

要培養孩子的品格,就得選擇走一條【遠一點的近路】

下次孩子若在外發生這樣的事,我會選擇試著說:

【阿寶,爸爸很愛你,所以想問你,你剛剛這樣做是為了好玩嗎?

你睡覺的時候有人在旁邊吵你的時候你會怎麼樣?

有人弄髒了你心愛的玩具車子你會怎麼樣?

是不是你也會不高興?

而你在餐廳這樣的行為是不是也會讓旁邊的人或是整理餐廳的阿姨們不高興呢?

你想要當一個有禮貌守規矩的小孩,還是大人討厭的小孩呢?

(呼... 這句內在意願的話還要多練習,感覺還是因為大人的外在意願而說的! 各位有好的溝通方式嗎?)

 

p37.做對的事就不會出錯。總是做對的事,就會停止傷害對方。下定決心去做對的事比什麼都重要。

 

書上提到夫妻未能做好表率的案例,而我呢?

我們都知道身教大於言教這件事,

但總是許多事情拉不下臉,嘴裡說的頭頭是道但做又是一回事,

我要深以為戒,對於對的事要堅持去做,因為我知道我不是為自己而做而已,更有兩雙孩子的眼睛在模仿!

 

最後,可以多跟孩子閱讀關於名人的傳記,藉由書中的故事傳達給孩子更多品格上的觀念(做好預防,別等到發生才補洞,因為當下有許多時空的因素面臨著考驗,還有自己的情緒與壓力),

鼓勵孩子聽清內在的聲音,激勵他做更好的自己,並培養孩子對自己的承諾(我都用打勾勾蓋印章的方式),

去做自己想做的人,而不是爸媽想要的人。

若他們犯錯了,不應該是覺得對不起父母或師長,而是自己!

arrow
arrow

    alexsp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